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随着市场建设逐步深化,推动碳配额有偿分配成为激活市场机制、助力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将迈入新阶段。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可以更好地发挥碳市场的减碳效果。”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有助于形成反映全社会碳排放成本的碳价信号。这一信号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够引导全社会低成本减排;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公共和私人金融资源流向节能减碳领域,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全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情况会议”上获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启动以来,我省共有400余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其中涉及了发电、钢铁(含独立轧钢)、水泥、玻璃、石化、化工、造纸、民航8个行业。
8月12日,在威海市绿色金融创新成果集中推介暨“绿e融”直通区市行活动启动仪式上,随着交易双方买卖协议的签署,全省首单牡蛎碳汇交易在威海正式落地,这标志着我市在探索“海洋碳汇”市场化路径上迈出关键一步,开辟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通道,为“双碳”目标达成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碳市场的启动正助力推动全球碳定价覆盖率的提高。“全球现在已经有80个碳定价机制,包括37个碳排放交易体系和43项碳税,覆盖全球28%的碳排放量。”在近日举行的北京绿色交易所2025年参与人大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马爱民说,在我国正式启动碳市场之前,这个数字大约是24%。
8月1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收盘价为72.43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07%。而刚过去的7月份,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72.48元/吨,较6月底跌幅为3.39%。在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看来,7月碳价呈波动下跌走势,从月初的74.28元/吨逐步运行至月末的72.33元/吨,价格区间有所收窄。
7月29日,北京绿色交易所(以下简称“绿色交易所”)举办2025年参与人大会,全面总结碳市场建设成果,并发布未来发展战略。大会披露,截至7月28日,全国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量接近24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亿元,国际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5年8月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6.25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83.59元/吨,中间价为79.91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91.68,上涨2.49%;卖出价格指数为201.08,上涨3.45%;中间价格指数为196.46,上涨2.98%。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破6.7亿吨、成交额460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在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交易方式新增单向竞价。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4年。制度框架日趋完善、行业扩容逐步落地……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减排成效逐步显现,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人民币。然而,今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一度承压下行,6月30日收盘价为75.02元/吨,较历史峰值回落近30%。此轮价格波动,是供需短期调整的常态表现,还是市场遭遇的发展瓶颈?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同时也是低碳技术突破与绿色转型“主战场”,能源化工企业应该如何看待与应对这一现实挑战?